发布时间:2023-01-18浏览次数:347
中新网上海12月10日电 题:外籍人才近悦远来上海浦东书写新时代人才答卷
“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2005年,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这里真正是不同文化、环境、人民的融合,在那之后我就知道我想回到中国,特别是回到上海。”多年之后,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品类采购总监Andrei Pavlovets终于得偿所愿,目前他供职于沃尔沃建筑设备位于上海浦东金桥的亚洲总部,“我想在上海生活和工作,因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真的是无穷无尽的”。
上海是中国内地外籍人士居住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拥有跨国企业地区总部最多的城市。外籍人士在沪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和国际竞争力。
Andrei告诉记者,之前虽然重返中国让他充满期待,但是他也担心从未到过上海的妻子和孩子,“(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令人惊喜的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妻子就告诉他,自己非常喜欢这里。“对我们来说,这里的环境是惊人的,生活非常方便”,在职业生涯中,Andrei在加拿大、瑞典、美国、意大利、俄罗斯都曾工作或居住过,不过他觉得“这里是我们住过的最安全的城市和国家”。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选择在这块热土上拼搏奋斗,这背后,有力度的人才政策是关键因素之一,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让他们在此展业更安心、更放心。
上海浦东金桥地区。金桥股份供图。
“在一家上海的法国企业工作,对于身为日本人的我来出于很大的好奇。”西刻标识设备(上海)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清水悠这么描述自己来到上海金桥工作的动机。在他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具备很大潜力,虽然在这里的生活和他之前的预想略有不同,但是同事们的包容,生活上的便利,令他不断从身边发现更好、更有趣的事情,“整体来说,我很满足于现在的情况”。
“90后”的清水悠来自于日本大阪,在上海生活的3年,这里的便利性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上海是一座非常国际化的城市,这里到处都能吃到正宗的日本料理,并且还有很多世界各地的餐厅,生活需要的东西,超市商场什么都有,对我们来说是一座生活非常方便的城市。”
一般说起职场“加班”,很多人都会面露无奈表情,但是对于同样经历过“加班”文化的清水悠来说,“中国式加班”却让他更为适应。“在日本,虽然今天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但是如果领导还在加班,通常其他人也是不好意思下班的。可是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加班并不是因为领导还在,而是你真的有这么多事情要完成。如果今天的工作做完了,6点下班时间到我就能够准时下班,之后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时间,过我自己的世界,我觉得还是现在的生活比较好”。
年轻人带着好奇心踏上前往上海打拼的旅途,那么对于一头银发的西屋电气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亚洲总工程师莫斯塔法·艾迈德(Mostafa Ahmed)来说,十多年来,他每天都在见证和体验着中国的变化。
属牛的莫斯塔法·艾迈德是一名埃及裔美国人、核电领域的资深专家,“我首次来到中国是为了AP1000的核电技术谈判,那是一个非常久远的故事。”莫斯塔法·艾迈德说,2008年1月8日他来到中国,发现上海和他之前想像的完全不同,并且这一待就是15年,“现在看来这是一个不会后悔的,非常正确的决定”。
管理有序是上海这座城市带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来上海之前,我对这里的了解仅限于报纸广告和电视内容,但真正来到这里之后,我发现这是一座让人愉悦的城市。”莫斯塔法说,到达浦东机场之后,几乎没有滞留,他就顺利完成了清关并拿到了自己的全部行李,一出机场他更是相当顺利地找到了司机,“真的很方便”。
“老实说,我之前对在上海看病就医是有点担心的,可是后来我发现,完全没有必要,这里不仅有顶级的医疗机构,而且一点不比纽约差,有些地方甚至更好。”莫斯塔法说,上海的安全、有序,让我“好像在家里一样”。
在职场上,他不仅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也对中国核电前景有着非常正面的评价,与中国同事融洽的相处让莫斯塔法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莫斯塔法告诉记者,工作中他接触过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不管是结构工程师,还是管道专业、土建方面的工作人员,“只需要稍微指点,(他们)就能非常快地掌握我们提出的要求,并且很快就能把我们的要求转化为相应的执行方案,(这一点)非常棒”。他谦虚地说,中国工程师眼界开阔,掌握的技能也非常全面,“在实际的工作中,我每天都在学习,无论是从我们的客户,从我们的供应商,还是从我们合作的实验室,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莫斯塔法对于中国的核电工业到目前为止都秉持着积极正面的态度,并且认为中国在核电领域的经验可以给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一些启示。说到未来,他说就算将来有一天回到美国,但他肯定会时不时重返上海,品尝这里的美食体验中国的文化,因为“中国上海就像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中国3年有余的清水悠在上海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并组建了幸福的家庭,热爱骑行和旅行的他看好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我感觉是有机会的,各方面的机会”。而身处建筑行业周期性低谷的Andrei同样对未来信心十足,“我们知道市场将会回归,行业也会复苏。”
虽然说每一个选择上海的人都有自己形形色色的理由,但是如何让每一个生活、工作、定居于此的外籍人士过上“想要的生活”却是此间各级政府部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围绕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目标,上海浦东正在“走出去”积极引智、“搭起来”乐业平台、“请进来”高端人才,奋力书写人才近悦远来的新时代答卷,为海内外英才汇聚蓄能添力。也正因为如此,就像Andrei所说:“我真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将成为世界的创新之都”。(完)
中新网惠州12月10日电 (记者 孙秋霞)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主题的现代新国企研讨会7日在广东惠州举办。研讨会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指导,《国资报告》杂志社、中国新闻网主办,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有经济研究智库提供学术支持。
此前,主办单位分别以“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激发国企新动能”“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主题,在北京、长春、海口先后举办过三次现代新国企研讨会。
图为现代新国企研讨会现场。中新网记者孙秋霞 摄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取得明显成效
为了以更大力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国务院国资委统筹开展世界一流创建示范行动、价值创造行动、管理提升行动和品牌引领行动等四个专项行动。2018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先后两批遴选出29家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200家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
2020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通知》,在国有重点企业部署开展管理提升行动,聚焦战略、组织、运营、财务、科技、风险、人力资源、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行精益管理举措,选树推广200个标杆企业、100个标杆项目和10个标杆模式。
“管理提升行动开展后,企业效率效益效能显著提升,2022年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6.5%、成本费用利润率7.8%,较对标提升行动之初分别提高2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到76.3万元,增幅45%,是全社会平均水平的近5倍。”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
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继续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对标提升长效机制,持续补短板强弱项;以供应链管理、集团管控、管理创新等为重点,开展管理提升系列主题活动;深化管理标杆创建,在不同层级、不同管理领域培育形成一批管理示范标杆。
把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作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引领性目标
尽管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但对标世界优秀企业,我国企业的短板和差距仍然存在。
在未来的工作中,国资国企把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行深入融合。目前,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经开启。
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表示,结合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新时期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可从六个方面入手:国资国企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质量效益、现代企业治理能力、带动联动能力、国际化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面对一些国家对我国先进制造业遏制打压不断升级,要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效推进产业链的强链补链稳链。”
讲好国企故事,提升品牌影响
“品牌卓越”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十六字方针”的重要内容。不久前,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工作会议暨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推进会。会议强调,切实推动品牌建设与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现代产业链链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塑造与企业规模体量、地位作用、发展愿景相匹配的一流品牌,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品牌竞争。
“针对中国的‘认知战’已经打响,国资央企在国际面临天生带流量、自动有关注的局面,做好公众认知与声誉管理是无法拒绝且必须获胜的邀请赛。”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表示,中国企业要把包括舆论在内的诸多风险早梳理、早管理,在国际传播中提升能力、补齐短板,要赢在提前出发,赢在未雨绸缪。
会议分析了国企品牌形象建设存在的短板与面临的机遇。对于下一步如何推动开展品牌引领行动,主办单位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一体化提升企业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锚定世界一流企业品牌,讲好现代新国企故事。(完)